總網頁瀏覽量

2009年5月30日 星期六

生死解脫

生死解脫

(師):「這個所謂的拙火,拙火、拙火,它有一個脈絡。當你這樣子打坐、靜坐,有的人…他想要修拙火,修拙火,他要打通所謂的經絡、脈絡,不管你是行住坐臥或者只是打坐、靜坐,你都不要做錯、不能弄錯; 要不然可是會走火入魔! 所以說,有的人…他在修拙火,我並沒有特地說要來修所謂的拙火!

如果一個人的功夫,他修得還不錯; 不管是行住坐臥,有的時候,他並沒有在打坐,只要功夫、底子還不錯,不一定要所謂的打坐,你懂得嗎? 但是它可以相輔、相佐!」

(徒):「相輔、相佐!」

(師):「對! 相輔、相佐! 我們修行或者打坐,你目的就是要得到生死解脫、生死解脫! 有的人…,他比較笨拙,縱使想要修拙火; 可是因為笨拙,他有過、有錯,他不認錯也不改過、又笨拙,縱使他修拙火,就是會走火入魔!

有的人…,他就是在攪和,因為走火入魔就是有魔在那邊攪和! 修拙火、修拙火,如果說他修得真的很不錯,又照著佛所說、經典所說; 這樣子去做,他是有可能透過拙火,然後一步一步得到生死解脫! 當然想要成佛,不是一步就可以成佛,一定要很精進,不可以怠惰。

你看,經典佛陀不請自說有阿彌陀佛經,就是說或一日、或二日、或三日、或四日、或五日、或六日、或七日; 你只要這樣唸阿彌陀佛,最後、最終,他是一樣可以得到生死解脫! 他先到阿彌陀佛的淨土佛國,並沒有說一定要修所謂的拙火,他一樣可以到淨土佛國! 這只是不同的法門,只是一種方便善巧; 不一定就說非要修拙火不可。

拙,什麼叫做拙? 哪個拙啊,笨拙的拙; 可是我講的拙火…,它這個拙跟笨拙的拙,它只是一個巧合,都叫做拙,事實上不一樣、意境不同。或許,你會覺得我這樣講太囉嗦; 可是呢,我還是要講一講。所謂的拙火,其實它就是所謂的內火。

內火、內火,有的人呢…,他生氣,生氣就有一種怒火,火燒功德林! 那一種內火,又叫做什麼火啊?」

(徒):「是不是怒火!?」

(師):「除了怒火之說,還有什麼說呢? 」

(徒):「還有…怒火…,」

(師):「無明火!」

(徒):「無明火!」

(師):「恩! 無明火跟內火是不一樣的,無明火就是因為無明惑…,它就有一個無明火; 所以這個火啊! 有很多不同的意思! 同樣是中國話,你看,這個拙、拙火、內火、無明火,還有什麼火啊?」

(徒):「欲火!」

(師):「還有呢?」

(徒):「嗯! 火花的火」

(師):「所以光一個火,就有不同的解說! 對於這個拙火、無明火或者是說打坐、解脫,你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、看法或者是心得?」

(徒):「沒有心得!」

(師):「為什麼?」

(徒):「你不是要講什麼是拙火嗎?」

(師):「嗯! 拙火,你透過修行,我已經跟你說過; 不管是行住坐臥,你不一定是透過打坐,也不一定是念佛。

你只要靜坐,你的心真的靜了; 不管在哪一個角落,不分行住坐臥,它都有可能有這個所謂的”拙火”,它只是打通了你的脈絡、你的經絡的一個整個經過。」

(徒):「聽起來,跟道家的三昧真火很像啊! 是不是一樣的東西呢?」

(師):「真火、真火,它講真火,這個真字啊…,它講的是一種真氣,真人,覺得有一種火,他講的是一種熱能; 但是我們講的拙火,其實這也是…,現代人把它用可以解說的名相,來做為眾生解惑的一種假名、假說。」

(徒):「是不是一樣呢?」

(師):「是不是一樣啊?! 功夫如果有不同的段落,就會有不同的解說,同樣在修拙火; 可是因為功夫不同、境界不同、他的目標也不同,所以說不一定就是絕對相同的東西。因為道與佛…它本來就是不同的學說,所以它不可能等於什麼!」

(徒):「其實,我時常在想,按照佛經講跟道家講,它經脈相通的情況好像不大一樣; 可是人身體是一樣啊,為什麼會修不同的法門,結果這些脈絡通的時候,感覺就不一樣呢?」

(師):「為什麼會不一樣? 因為每一個人的思想、學說、所說、所做,它完全是不同的脈絡。不同的學說,會影響你所說、所做是不一樣的; 一種是要得到真正的究竟解脫,一種它只想要保護假的窩、延長這個假的窩。基本上是不同的學說,所以它所說、所做是不是不一樣啊!? 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!

道家所說…,就是要保護這個假的窩,也就是所謂的假我,經過歲月蹉跎,把生命能拖就拖。

但是佛家所說…,是為了一個真我、得到究竟解脫,所說、所做是不同的學說,所以學佛最後是要得佛果。道家的學說是為了一個假我,經過歲月蹉跎,這個假我、真我、假我、真我、沒有得到究竟解脫,最後如果這個假我、假的窩用破,繼續再找新的窩! 所以完全是不同的學說! 」

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

談證量

談證量

(師):「你說法身講或者是肉身講,究竟有哪裡不一樣? 就像我們的手掌,如果是這樣子相向,或者是反向; 這是…,」

(徒):「手背!」

(師):「一個是手掌,一個是手背。如果說手掌相向、互相擊掌,就會發出聲響,如果手掌反向,彼此這樣子反向,各自走向不同的地方,就無法擊掌,形成所謂的悶聲不響,這就是不一樣的地方。

你是否可以想像手掌? 我們有手、有掌,但是一種是悶聲不響,一種是嘎嘎作響它有一樣的地方,有不一樣的地方。一個是相向,一個是反向; 我們的肉身跟法身有哪裡不一樣? 一個是有相,一個是無相,肉身是有形相,法身是沒有形相; 所以你這個肉身,不管是走到什麼地方,你就是會有一個相: 坐有坐相、站有站相, 就是有一個相。

可是法身…祂是無形無相; 那你究竟怎麼樣可以看到法身…祂如何顯出祂的實相? 祂既然無相,為什麼會有相呢? 是透過這個肉身在講! 因為如果你這個法身…祂不想、也不講,你這個肉身存在,又怎麼樣呢? 如何顯現你的法身? 你覺得怎麼樣? 一個有相,一個無相!」

(徒):「無相如果悶聲不響,但是祂還是可以發揮一些作用,讓人可以間接的察覺或推論祂的存在啊!」

(師):「祂有什麼樣的光芒,又有什麼可以讓祂顯這個相? 因為祂就是無相啊! 祂是有腦漿、有思想,可是你怎麼知道祂有這個法身、有這個實相? 究竟應該要怎麼講? 因為很多眾生在聽講,可是無法想像; 一定執著有一個形相在那裡聽講,無法運用想像,是不是這樣?」

(徒):「是這樣!」

(師):「嗯! 究竟要怎麼講? 要透過怎麼樣來講? 真的是費思量! 所以有一些人就在講啊! 有光、看到光! 哈哈哈! 你覺得應該怎麼去講?」

(徒):「不清楚怎麼講!」

(師):「真的很難講! 不好講! 所以啊,佛陀就儘量講,祂有講文字般若,然後觀照般若,最後講到實相般若! 無相、實相,這樣不停的講,所以講到最後,一定要有個人的證量!」

(徒):「證量!」

(師):「ㄝ! 你有多少的證量,你就會懂得多少的實相,因為祂本來就是無形、無相,講究的是證量; 可是說到證量,又有幾個人有實際的證量? 因為祂談的是一種思想、是一種實相; 簡單的講就是要談證量,那這個部份真的是不容易講,但是還是要講! 所以啊,我們就是要先學佛陀的思想,有樣、學樣,從有相進入實相,這樣講、講、講,不停的講!」